耕雲導師 禪學講話

臨濟禪與安祥禪

耕雲導師 一九九一年七月廿日講於河北正定臨濟祖庭


一、臨濟禪與尊師重道

  首先對各位表達我最深的敬意。天氣這麼炎熱,各位在百忙中能參加這個聚會,可以說彼此有緣。能到臨濟祖庭來參訪,也是我的榮幸。

  「臨濟子孫遍天下」,幾百年前是如此,幾百年後的今天更證實了這句話。如今的禪林幾乎是清一色臨濟的子孫,這是因為基礎紮實,才能夠積厚流光、源遠流長。

  在六祖大師所有的弟子中,最尊師重道、最能表現法的倫理的是南嶽懷讓禪師。南嶽懷讓禪師在開悟以後,還親自侍候六祖十五年。當侍者是很苦的,什麼事都得做,六祖不趕他走,他還不肯走。由於懷讓禪師的尊師重道,表現了非常圓滿的法的倫理和精深的造詣,也證明了禪林中的一句古訓──「師道不立,修法不成」,所以真修行一定要尊師,一定要重道。

  從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傳到臨濟義玄,世稱臨濟禪。

  臨濟禪師為人忠厚、老實,一開始就在黃檗會下當個粥飯僧,除了誦經、上殿、禮佛之外,不問別的事。

  當時在黃檗會下第一首座陳睦州見了就問:「你到這裡多久了?」「三年。」「你問過師父問題沒有?」「沒有,我不知道問什麼。」「你為何不問佛法的的大意是什麼?」

  臨濟受到睦州首座的鼓勵,便去黃檗禪師那裡問法,他問話尚未問完,黃檗大師就拿棒把他揍了一頓。出來後,睦州問他如何?臨濟說:「我話還未問完,師父就把我打了一頓。」睦州鼓勵他再去,再去又被揍。一連問了三次,臨濟被黃檗揍了三頓。

  臨濟三次被打,打得他糊里糊塗,他就跟首座睦州說:「我要離開這裡了,我與此地法緣不契,只好另找地方去參學。」首座說:「若要走,得向黃檗師父辭行。」

  臨濟辭師之前,首座先到方丈室對黃檗說:「問話的後生,甚為如法,來辭,可方便接他。」臨濟來,黃檗對他說:「莫別往,可到高安灘頭見大愚禪師。」

  臨濟到了高安灘頭,見到大愚,大愚問他:「你從那裡來?」「從黃檗處來。」「黃檗是大善知識,為何不在他那裡學法?」「只為因緣不契,三次問法,三次被打,不知道錯在那裡?」

  大愚禪師說:「你的師父老婆心切,為了你開悟,累得要死,你還跑到我這裡問:『錯在那裡?』」

  臨濟在大愚言語的啟發之下,回想當時挨揍時的感受,忽然明白(悟)了,並且說:「原來黃檗佛法就這麼一點點!」

  大愚聞聽,一把抓住臨濟,很嚴厲地說:「你這個尿床鬼子,剛才還在問錯在那裡,現在又說黃檗佛法一點點,你見個什麼道理?快說!」

  臨濟拉起大愚的手臂,在其脅下輕輕觸了三拳。

  大愚放開臨濟說:「你的師父是黃檗,不關我的事。」

  各位知道,禪是「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為什麼「不立文字」?因為禪是一種覺受,是一種心態,是隨緣而不執著任何事物。從佛、菩薩、阿羅漢、君子、小人、聖人、好人、壞人……,他們的差別不在外形,而在他們的心態。臨濟三度被打,一聽大愚的言語啟發,突然明白當時挨揍時的感受,當下萬念俱消,空卻了一切念頭,全顯無心,只有一種覺(感)受──除了「疼」,沒有別的,把「疼」字去掉,換一個字就悟了。

  說「悟」,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悟了個什麼東西?

  悟的是你原本的心態。

  悟的是你生命的永恆相。

  悟的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

  悟的是「在聖不增」──佛也不比眾生多出些甚麼,「在凡不減」──我雖然是凡夫,也不比佛陀少了些什麼。

  相反地,我們倒比佛多了許多。佛沒有的,我們卻有。我們比佛多出了執著心、妄想心,多出了貪生怕死的心,多出了無明、愚昧的心……,而佛沒有這些,但卻有一種跟我們共同一樣的心,你若能找出來,你就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以後,並不是「大事了畢」,若要「大事了畢」,須要開始「加工」,因為:

  理則頓悟──理,你雖然悟了。

  乘悟併銷──你悟的內涵跟悟的地位都沒有了。

  事須漸除──往昔所累積的習氣、慣性,要慢慢地除掉它。

  因次第盡──無量劫來的業障、心垢、習性,不會因為一開悟就沒有了,要慢慢地清除掉。

  臨濟在高安灘頭大愚禪師啟發之下悟了。開悟了的臨濟,又回到黃檗師父那裡了,但去、來時的心態不同,風度也不一樣了。原來老實得跟小媳婦似地不敢開口,現在卻抬頭挺胸地朝師父面前一站,說:「我又回來了!」

  黃檗說:「你這個傢伙來來去去,什麼時候才算完結啊!」

  臨濟回答說:「我來來去去,是因為師父太疼我了。」

  黃檗知道他悟了,卻故意地問:「是誰多嘴?」

  臨濟說:「高安灘的大愚呀!」

  黃檗說:「這個老小子,待下次見面時,我要好好揍他一頓!」

  臨濟說:「何必等下次,現在就揍!」

  說罷,就把師父拉起來揍了幾拳。

  黃檗說:「你這個傢伙,竟敢到老虎嘴上拔鬍鬚!」大呼:「侍者!引這瘋癲漢參堂去!」

  各位要知道,人到開悟的時候,所體悟的是自他不二的。師父說要揍大愚,臨濟卻拉起師父就揍,這種行為是親切的,這說明了:「你跟大愚不二,法門不二,境界不二,說與不說不二……」,在原本的本心上完全相同,不是相似,也不是相等,而是在原本的心態上完全相同。

  臨濟三頓棒,棒棒都打到要命的地方,所以這樣的悟是真悟。臨濟的悟,悟得非常踏實。乃至以後的虛雲老和尚「燙到手,打破杯……」,開悟了,跟這個同一脈絡,如出一轍。

  臨濟大師是中國最傑出、最典型的禪師,而且他對師父那種法的倫理,可以說是父子情深,絕不是泛泛的關係。

  今天,能夠來到臨濟祖庭參禮,是最大的榮幸,能和各位坐而論道,是最大的勝緣。石家莊這個地方,因為地靈所以人傑,因為人傑所以地靈,這真是個參學的好環境。這地方如果不靈,就不可能成為當時的祖庭道場,有了兩位大師(趙州、臨濟)的護持力,我們修行也容易成就了。

  說到趙州,人稱古佛,意即說「他多劫以前就成佛了」,他所表現的法的風格、特質,全同於佛。他為了對修禪的行人抽釘拔楔、解粘去縛,說了不少千古絕響的「言」與「無言」,譬如說:「庭前柏樹子」、「喫茶去」、「狗子佛性」、「佛之一字,我不喜聞……」等等,他不但破除別人的迷信、執著,而且全彰現量,直示心源。

二、「如來」與「空」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為什麼不能「以色見如來」?因為「如來」的意思是「如其本來」。「本來」是什麼?所有的哲學家都說:「真理是原本如此的,是只能發現、不能創造的。」自然科學及天文學家說:「宇宙是星雲,星雲由向心力凝聚成一個整體,溫度降低,就變成了固體。」也有人說:「世界是神創造的。」不管是星雲說或創造說,我都同意,但是有一件事實,你也應該同意:「世界原本不有」──沒有星球,沒有眾生,有什麼?如果說是「如來」──「如其本來」,「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那麼「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佛法」原本是「什麼都沒有」。

  「沒有」是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呢?「沒有」就是「有」,「有」就是「沒有」,這不是開玩笑的。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悟的是什麼呢?悟的是「緣生法」──因緣所生法。人為什麼墮入輪迴?因為他「無明」。為什麼有「無明」?因為他執著「一切是有」。「有」是一種現象,而不是真實;由於認同虛幻,而迷失掉本真。

  有很多人不了解「無」,誤解「空」,說「空」是什麼都沒有;說「妻也空,子也空」,誰給你做飯吃啊?「天也空,地也空」,那你活著幹什麼嘛!說「人生好比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埸空!」實在消極,人生好像是多餘的,這完全是錯,對「空」義了解不夠。

  佛法講的「空」,是無量、無限發展的勢能。你家的院子如果太小,想種株花都辦不到;你家的客廳如果太小,就容納不了許多客人;杯子不空,誰買?喇叭不空,吹不響;船若不空,入水即沉。「空」是體,「空」亦是用。我們學佛法要「心空」,「心空」才能「及第歸」。萬事萬物完全沒有實體,所以佛說是「因緣所生法」。「緣」是條件,凡是因緣所生的東西,當體就是「空」。比如眼前這個錄音機,把它的外殼打開,IC上的零件、電阻、電容、電線……一一拆掉,這個錄音機就不再是錄音機了。所以萬事萬物都只是個組合體,組合即有,「此有故彼有」;分離即無,「此無故彼無」。

  以此之故,人與人之間,彼此一定要和諧,和諧才會安定,和諧才能協力創造,和諧才會繁榮。看得清楚,就會體認到「空」是萬有的素材,大至宇宙無數銀河系的無量星球,小到地球上的一草一木,甚至細微到原子,絕對找不到任何單一存在的東西。單一就代表不存在,單獨是不存在的別名。原子也不是單一的,原子也是組合體,當電子消失的時候,中子、質子也相繼消失。因此,任何事物,協合則共存,離散則消失,這是佛法的基本觀念。

  有句話說「天長地久」,其實天也不長,地也不久,地球有一天也會壞。原本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沒有地球,沒有萬事萬物,沒有眾生,這一切的一切從那裡來?從「空」裡來,到那裡去?又回到「空」裡去,肉眼所見的種種現象,都是在永恆無限時空中的一種過程。我們如果認同虛幻,看成是真實而執著它,就難免因無明而生煩惱。

  我們如果了解「緣生」的道理,就會珍惜師徒、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相聚的可貴,這個宇宙浩瀚無涯,個體生命十分渺小,能夠有緣在一起相聚,是多麼難能可貴,應該和諧相處,相互體諒,不要互相吹毛求疵,要互相包容,不要形成對立才對。

三、從達摩到五祖:如來清淨禪

  禪,是獨一不二的,達摩當初為什麼到中國來傳法?因為當時的印度法運已盡,無人有此福德、智慧能承受此等無上大法。由於他老人家功力深厚,觀察的結果,只有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才適合栽種這大乘菩提種子,於是不辭關山萬里來到中國。為了傳法,他九死一生,好幾次中毒,因為有人嫉妒他、毒害他,說他是外國人、洋鬼子,尤其是外道,總是想害他,恐怕他的法大為弘揚以後,使外道沒有生存的空間。有一次中毒,其毒碰到石頭,石頭都冒煙,大師的功力多麼深厚。後人都說「所有的武功都是由達摩傳下來的」,這個很可信。

  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等了九年,最後把法傳給二祖慧可。

  從初祖達摩到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這五代所傳的是「如來清淨禪」。

四、六祖以後:祖師禪

  (一)六祖的無為法與禪定

  到了六祖惠能大師完全擺脫了印度那一套佛教的形式和色彩,不禮佛也不拜佛,不燒香也不求佛,自力更生,不打坐,所謂禪定只是「外離相,內不亂」,「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說得非常親切、非常真實。六祖的禪法是「無為法」,無所求,無所修,不修功課,也不打坐,但是六祖的功力也是天下無敵的。行昌去行刺,朝六祖脖子上砍了三刀,一點損傷都沒有。六祖大師對行昌說:「正劍不邪,邪見不正……。」他老人家不但刀槍不入,而且是金剛不壞,直到如今,他老人家的肉身仍端坐在廣東南華寺,改朝換代經過多少凌替,六祖坐的木座蟲蛀爛掉,換了好幾個,但他的全身舍利依然沒有損壞。功德之所積,絕非常識所能解釋。我們不要太相信常識,常識如果是真理的話,就沒有更好的明天了。修行須要不斷地淨化,人類的淨化還沒到五分之一,還早得很,還有太多更好的未來。

  (二)趙州茶

  趙州古佛一生留下很多禪的榜樣,而他接人的方便,多從日常生活上著手。比如「吃茶去!」的公案,他問一個新來參學的:「你過去可曾來過這裡嗎?」答:「曾來過。」趙州說:「吃茶去!」又問一僧:「曾到過此地嗎?」答:「不曾到。」州說:「吃茶去!」院主見了問:「為什麼曾到叫他吃茶去,不曾到也叫他吃茶去?」趙州喚說:「院主!」院主答:「有!」州說:「吃茶去!」

  這就是天下聞名的「趙州茶」。三個人都叫吃茶去,三個人各有不同的意境;對院主講的吃茶,跟前面兩人講的吃茶不太一樣,三個人都叫吃茶去,加起來意思又不同。但這極為通俗,趙州用極為家常的語言、非常通俗的手段接引有緣。

  趙州八十猶行腳,到處參訪,有人說:「你老八十歲了,歇歇吧!還跑什麼呢?」他說:「遇到會的人,我跟他學;碰到不會的,我就教他。」趙州是為法而活、為法而忙,他早在三十多歲就已桶底脫落了,為什麼八十歲還在行腳呢?而且他活了一百二十歲,跟近代的虛雲大師是一樣的。

五、六祖以後的禪風丕變

  (一)超越宗教

  禪,到了六祖以後,風格完全不同於印度,也不同於任何一個宗教(派),幾乎看不到宗教的氣息。六祖的徒弟、子孫代代更是青出於藍。比如雲門文偃禪師,有人問他:「佛陀剛一出世,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怎麼解釋啊?」雲門說:「我當時若在場,一棒子打死餵狗!」

  雲門文偃是個大禪師,怎麼會說這種話呢?

  如果是別的宗教或其他宗派,像這種以下犯上、謗佛滅祖的話,該受到怎樣的處分?

  雲門講的這種話,聽的人不懂,去問一位禪師,那位禪師說:「雲門說這幾句話,已足夠報佛的恩了。」

  為什麼毀佛、謗佛是在報佛的恩呢?

  「養兒不及父,家門一世衰」,你要知道,佛是超乎常情的,佛不是一般世俗庸夫,「你讚美我,我高興;你講我壞話,我就不高興」,佛不計較這些。佛法是平等法,什麼平等?一切聲平等,稱讚、毀謗、諷刺、誇獎……都是一樣的(無常);一切色平等,一切用觸覺、視覺可以感知的都叫色,好的、壞的、美麗、醜惡……都是平等的,因為它們都是同一質,本質相同,一切色只是個現象,沒有永恆不變的任何實質。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萬法平等」的真義,它都是來自同一個源頭,當然平等,所以不必去勉強分辨。

  雲門罵佛,別人說他是真懂得報佛恩。佛不是叫我們去崇拜他,而是教我們向他看齊,甚至希望我們能超越他,所以禪宗有句話說:「養兒如果不肖,還不如父親的話,那是家門的不幸。」一如世俗的說法,哪個做爸爸的不希望他的兒子比他強?所以說「師徒如父子」,甚至師父和徒弟的至情比自己的生身父母還要親,世俗上有父子反目的事,師徒沒有,因為師徒的信仰相同、理念相同、情感投入相同、生活環境相同,師徒等於是一個人。既然等於一個人,哪裡還有矛盾呢?了解這一點,就知道禪極為活潑,它的內涵雖然深邃淵博,但表現在事相上,卻非常通俗。

  (二)生活環境就是道場

  六祖大師的在家弟子很多,他主張「在家修行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也可以,不一定要在寺廟裡。他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意思就是說:「佛法就在現實的人生中,修行悟道是離不開現實人生,如果離開血肉的現實人生去找開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生活環境就是道場,是個大熔爐,修行人要經得起鍛煉、捶打,能承受得了磨練,就是好漢。

  世人眼裡的鑽石,是很珍貴的,其實鑽石的本質是碳的同位素,煤碳不稀奇,鑽石為什麼很可貴?因為鑽石是經過高溫、高壓長久的鍛煉,使它的堅硬度和密度無與倫比,所以它就珍貴值錢了。我們若是受不了折磨和衝擊,經不起考驗和壓縮,我們就毫無價值可言。

  很多人慨嘆「佛世難值,正法難聞」,我們今天的因緣很好,只要各位有道心、有志趣,現今的禪是純中國的土產。

  禪的第一個特色,在生活境界上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出世又淑世的」。「淑世」就是「和光同塵」,就是認同公認的價值標準,沒有反常,沒有驚世駭俗的稀奇古怪行為。

  禪的第二個特色是「既具象又抽象」,它表現在藝術上的禪畫是具象的,但是仔細看起來,它又是抽象的,它完全揚棄了價值的壓縮和觀點,全憑自己毫無拘束的一種性靈的閃爍,舉筆一筆畫成一幅畫,看起來像似一種事物,卻又不像一個事物。表現在文學上也是一樣,有了禪的注入,便有「廬山煙雨浙江潮……」的那種既飄逸又超越的風韻。

六、禪孕育了宋、明理學

  中國的儒家,原本是活潑的,但到了宋、明已經僵化了,什麼「女人不能改嫁、好馬不配雙鞍、一女不嫁二夫……」,這是違反人性的,這不是儒家精神。大家如果對孔子一生的事蹟有認知的話,就會知道孔子的兒子孔鯉死了,他的媳婦還年輕,孔子便把她當女兒一樣地嫁出去了,聖人不是冬烘先生。所以儒家到了宋、明,變成了所謂「吃人的禮教」,沒有性靈了。一般讀書人讀死書,精神受桎梏,思想沒有出路,很痛苦,很煩惱。但是一經禪思想的注入,受到禪的啟發,就有了宋、明的理學出世,有程、朱、陸、王四大派。這四大派每一派都批評佛教,說:「佛教是出世,有君不盡忠,有父不盡孝……」,他們不知道「一人得道,七祖升天」,這個我可以證實和舉例,各位如果能夠真修行,是絕對可以證實的。

  也有些人批評宋、明理學家,說他們是「披著袈裟罵和尚」,那些理學家吸收了佛教的營養,不知反哺,卻來詆毀佛教……。這要知道理學家的罵不是真罵,他們是以罵為讚,你看雲門文偃要把佛一棒打死……,他的真義那裡是毀滅佛祖啊!這又如同說佛是「乾屎橛」一樣,那不是罵,千萬別弄扭曲了。

  東瀛的日本,與中華文化的淵源極深。王陽明的理學到了日本,瓦解了幕府政治,開創了明治維新的局面,建立了武士道精神。武士們都是學靜坐的,從參詳「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到他發現生命是永恆時,他便不再怕死了,光明正大的死並非生命的斷滅,而是形態改變與淨化昇華。所以日本武士道精神所表現的就是不怕死,山本五十六打了敗仗,就端坐切腹而死。日本政治、學術的主流思想都是來自中國,日本的禪宗也以臨濟為主流,這都是可以查證的。所以我們要找唐朝文化,日本保留得最多,要找宋朝文化,朝鮮半島上保留得也不少。

七、臨濟禪就是中華禪

  各位想想,祖師禪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中國是禪的娘家,而現在的石家莊可以說就是禪的「老家」了。為什麼呢?就整體來說,石家莊雖然不是禪的家,還有別的地方,但是別的地方沒有人、也沒有法,只是個空房子,要說有人住而又有法的地方,只有這一處了,為什麼?「臨濟子孫遍天下」,現在中國各省各處的禪寺,大多是臨濟的子孫,臨濟是在這個地方發源,石家莊自然是普天之下的禪宗之家。

  禪宗在中國來說,跟臨濟已經是不二了,提起中華禪就只有臨濟,說起臨濟就知道是中華禪,臨濟法脈之重要性,在未來我敢斷定石家莊這個地方地位一定是非常崇高,因為它有文化價值、有歷史價值,更有宗教、哲學價值,不久的將來,一定是觀光勝地。

八、安祥禪是祖師禪的稀釋

  禪宗這麼好,我們為何不傳承祖師禪?為什麼要弘揚安祥禪?

  祖師禪的確很好,但是太高深,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加以稀釋,而它的本質不變。譬如酒,是淡酒,不是那麼濃了,當然禪不是酒,不過,禪味卻有點像酒。為什麼呢?當你進入禪的境界以後,就會有點兒微醺,像喝了酒似的,有點兒似乎迷迷糊糊,卻又清清楚楚,這就叫做「三昧酒」,這種微醺的感受,也就是禪者要保任的那種心態。

  祖師禪太深奧,譬如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庭前那棵柏樹是祖師西來意?誰懂?何以如此?禪的風格、禪的作略就是不離當下而又超越思惟的,你用思惟、用邏輯,是解不開的,它的作略是「以有言顯無言」。又如人問洞山:「什麼是佛?」「麻三斤!」說了等於沒說,這亦是「以有言顯無言。」再如有人問俱胝禪師:「什麼是佛?」他豎個手指頭,不開口,這是「以無言顯有言」,雖然他不開口,你用十萬字的論文也寫不完。

  祖師禪這麼深,怎麼辦呢?我們只好把它稀釋一下,稀釋以後的祖師禪,我們叫它為「安祥禪」。安祥禪就是把禪的部分內涵作為外舉,把禪的部分內涵顯露出來,成為外在的特徵,這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九、安祥禪以安祥的覺受為究竟

  安祥禪,以安祥為究竟,重視徹了,重視覺受,而不重視知解。

  真正的法是通得過實驗的,比如把電燈開關一開,燈就亮了。開亮了就行,不管是大人或小孩。

  「法」雖然是真理,但它不是語言文字,必須追溯到「理的極點」,也即是「一切理、一切事還沒有發生以前,看是個什麼?」

  六祖第一次說法,是對追趕他的惠明。六祖教他:「不思善,不思惡……」,停了一會兒,六祖又說:「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惠明馬上就開悟了:「原來只是心的原態,是一種純安祥的覺受。」

  安祥有什麼好呢?人若一感受到安祥,不須多久,照照鏡子,臉色就不同了,紅光滿面,好像年輕了好幾歲,煩惱打不進來,人活得瀟灑自在,親和力也有了,過去不怎麼理會你的人,現在都對你笑臉相迎了。如果有人懷疑這太玄了吧!我從來不說瞎話,真的、假的?試試就知道了。如果你的緣很深,障很淺,你會無法抗拒,你打開安祥集看幾頁就會來電(相應)了。真正的法是「現量」,無須思慮就能使原本的心呈現出來,除此之外,皆是分別心的產物,那不是真正的法,頂多是個指月的「手指頭」而已。

  「比量」的法,雖不是真實法,但它可以「以毒攻毒,以見去見(以正見去邪見)」,也即是禪宗所比喻的「解粘去縛,抽釘拔楔」,或說是「以楔出楔」。就譬如牆上釘了一個木頭楔子,釘得太深了,拔不出來,乾脆再用一根楔子把原來的那支敲打出來,打通了,掉下來,這就表示「比量」的法也有它的用處。

十、安祥禪修學的起點與步驟

  (一)反省:求心安

  修學安祥禪是個速成班,因為現在是工業社會,時間就是金錢,如果每天要課誦幾小時、打坐幾小時,那是沒有這個時間的。在台灣上班都要打卡,遲到幾分鐘要扣工資的,常常遲到的話,那你換個工作單位吧!所以工業社會非常緊湊。因此,安祥禪只教你「求心安」,不要求你改變生活的方式,你昨天是怎麼過的,今天仍然是那麼過;今天是怎麼活的,明天依然還是那麼活;不需要改變你生活的內容和方式,也不必增加你任何負擔,無須調整任何動作,要改變的、要調整的只是你的心態。如何調整心態?修學安祥禪的第一步就是要反省,透過反省,把自己過去那些毛病統統找出來,把它丟掉。

  (二)安祥禪要求的三種禪定

  過去的如來禪,是保持如其本來的清淨心,也即是本心。然後透過觀心的方便,臻於「自在自覺,自覺自在」的境界。

  祖師禪是「還得本心,保任本心」,它的定義是「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我們修學安祥禪的要求有三個階段──(1)離執禪定 (2)去執禪定 (3)無執禪定。

  離執禪定就是離開執著,當你經過反省己非、懺悔改過以後,再看《安祥集》、《不二法門》或者觀心,漸漸地你會離開一切執著,把多頭意識變成統一了的心。此時你若去石家莊的大街上走一趟回來,別人問你:「曾看到些什麼?」你會說:「我什麼也沒看到。」平時在大街上看什麼都記得,當離執以後,卻好像什麼也沒看到,這就是沒有留影為念,這就是「用心如鏡」,心像鏡子一樣,一切東西來了清清楚楚,但是過去了,鏡子裡一物也無。人有這種心態,就不會感到累,忙了一天,好像沒做什麼,有「今天沒做事」的感覺,回想過去,會感覺好累,在座的很多位大居士一定有這種感受。這叫離執禪定。

  離執禪定跟無執禪定一樣,為什麼還要繼續修去執禪定呢?因為「理雖頓悟,事須漸除」,必須透過反省,去掉你的毛病和執著,「離執」的境界才能保持不失。

  這三種禪定由離執、去執到無執,到了無執禪定,就到了大解脫。古人說「還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人,還是你這個人,感受不一樣了,很輕鬆、很愉快。過去你人際關係不大好,現在別人看到你,願意和你親近了。像這種情形,在座的有不少人都有體驗,都曾感受過,家庭也一天比一天調和,小孩子睡覺也不再做噩夢了,這就是「生活的宗教」。我們人總要生活嘛,生活品質壞不如生活品質好,付出一點心力,立志做個好人,做個佛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逍遙自在地邁向生命的圓滿和永恆,不是很好嗎?

  佛在菩提樹下悟的是緣生法,是因果法,「一切原因都有結果,一切結果都有原因」,相信原因和結果是相互呼應的,這才科學。如果認為不是同因同果,那實驗室也不必用了,今天H2O是水,明天H2O是石油,那就麻煩了。所以邏輯學就有一條定律叫「自然齊一律」,自然界統一的法則就是同因同果。我們不談理論,談事實,人絕對是「煩惱與錯誤同在」,你若活在錯誤裡,你不可能快樂,也絕不會開心;而「毀滅與罪惡同步」,你若是犯法、犯罪、販毒、走私、綁票……,那絕對是跟毀滅同步。所以當你修行進入離執禪定的時候,要進一步透過反省做去執的工夫。

  (三)當場展現的就是離執禪定、無念真心

  現在各位的心都是統一的,我講話,你聽得清清楚楚;我停止不說,你試試看有沒有念頭?我敢保證你無念,這就是「無念真心」,也就是「無心之心」。古德有偈說:「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現在各位都成佛了,都證道了,我恭喜各位。

  (四)悟後起修

  一個人最難的是念頭STOP(停止),叫它煞車,念頭像瀑流一樣,煞不住啊!但是,天下事「努力就會成功,耕耘就有收穫,付出才能獲得」,你坐在這裡已經圓成了嗎?沒有那麼簡單,你必須「悟後起修」。「修」要有目標,沒有目標修什麼?「修」不是打坐、念佛,那樣修也可以,但是最重要的是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修正自己偏去的個性,修正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使人格內涵變成完美,這叫修行。所以悟後要起修,你若不悟,便沒有修的標準。

  剛才叫各位測試一下,各位都知道了:「真正的正法,不是說空話。」凡是通不過實驗的,都是廢知識,跟酒精中的廢卡路里一樣,有熱量,沒有營養。

  安祥禪是「認知自己,朝向自己內心發掘」的法門,它是生活的宗教,是自內證的自覺宗教。

  (五)保任安祥心

  講保任,要熱氣不斷。如爐煉丹,爐子不能熄火;如雞孵卵,要寸步不離;這叫熱氣不斷。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心態,不須添加什麼,出門就管帶,像帶小孩子去買菜一樣,不可鬆手把孩子給擠丟了。

  總之,安祥禪的修學,第一,要求心安無愧;第二,要一切講求和諧。在自受用方面要以安祥為究竟,理事具足,無須外求。

  各位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安祥禪有修行的起點、修行的步驟。修行的起點是什麼?就是反省,下個決心自我戰鬥,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一定要清除心垢──除惡務盡,不要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這就是修行的起點。

  (六)誠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動力就是一個「誠」字,「誠」不只是誠實,「誠」是中華文化獨特不二的精神,「誠」是止於至善,也即是把自己的真理智,選擇一個最正確的目標,然後把自己的真情感投入到真理智,使兩點重合起來成為一個焦點,然後在這個焦點上就會開出智慧的火花,結成生命的花朵,理智加情感就是意志,意志力也就是成功所必需的心力。

  西方學術分為三大類:主知、主情、主意。

  主知主義流於空疏、冷漠,主意主義流於固執、頑強,主情主義流於執著、盲目,都有缺點。

  唯有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一個「誠」字,就包括了知、情、意,而無偏頗之弊。我們用一顆至誠的心,就是由衷,用由衷的心態去反省,把心上的污垢去掉,就會成功,人生就會通暢,智力會提昇;用由衷的心去做研究工作,成效會提高,今年會比去年好,明年會比今年強。你若是人才,不會被埋沒,都是自己埋沒了自己,不是別人埋沒你,誰能埋沒誰?自己用六塵的虛幻把自己埋沒了,如果不想出頭、不想突破,那就沒救了。

十一、宗教的種類

  昨天曾給各位講,宗教的種類很多,大致分類則有四:

  (一)理智的宗教:像研究《吠陀經》、《奧義書》的,都很重理智,但是理智流於空疏、冷漠,與人的生活不相調和,不能跟現實人生絲絲入扣。

  (二)感情的宗教:信者得救,死了進天堂,這是迷信。到天堂去,活著的時候都沒有實驗過,死後你怎知有天堂可去?這不但迷信,而且自我否定。禪是自力自主的法門,「耕耘有收穫,努力會成功,付出可獲得」,眼前、當下立刻可以實驗,是「有感覺、有正受的」。

  (三)肉體的宗教:打坐、開靈脈,苦行……,盡在肉體上下功夫,要長生不死,說天長地久,這個地球有一定的壽命,到時候就壞了,所有的現象都逃不過成住壞空,練肉體,說長生,豈不是自欺欺人、自我陶醉?

  (四)拜物的宗教:你看咱們河北有拜五大家──胡、黃、灰、白、柳,也有拜大樹的,也有弄一塊石頭蓋個小廟燒香供奉的,在外國更可笑,還有拜生殖器的。在非洲那些民族,更是無奇不有,供個長蟲(蛇)、烏龜……,像這些,都是對人格尊嚴的否定,對自己人格的放棄。

  像以上的這些宗教,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不會認同的。

十二、安祥是必須的,也是足夠的,更是究竟的

  我們曾說「台灣經驗」,或說「經濟學台灣」,這個話對與否?我們不予置評,但是台灣這幾十年的經濟起飛,人們生活水準提高,那是事實。何以有此成就?安定、和諧,外國商人願意投資,工人不罷工,勞資雙方沒有糾紛,處處調和、和諧,於是就欣欣向榮了。可見「安」的因素非常重要。都是黃帝子孫,都是中國人,有什麼兩樣?只要能「安」,就會進步、繁榮;不安,就會摩擦、瓦解。所以安祥禪不但對個人是人生指標,對社會繁榮進步、人民幸福,也是一個基本前提。

  昨天有位居士問我:「安祥禪可以唸佛嗎?可以禪淨雙修嗎?」可以的。但是,既然修學安祥禪,就應體會到「安祥是究竟的,安祥不但是必須的,也是足夠的。」在五祖以前,禪宗所依據的經典是《楞伽經》,《楞伽經》講「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俱遣」,是破相的,達摩祖師曾著有破相論。六祖以後禪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是《金剛經》,修學安祥禪不要違背《金剛經》。《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即是說,一切的現象都是虛假的,沒有它永恆不變的實質;假如你看一切現象只是現象、不是真實,你就看到真理的本來面目──如其本來了,「如來」是「如其本來」,就看到一切現象未發生以前的狀態了。

  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安祥是必須的,也是足夠的。我們修行,修如來禪、修安祥禪、修通俗禪……都可以。修安祥禪可不可以唸佛?可以,因為禪是佛法,唸佛也是佛法。但是你要學禪又要唸佛,就要讀讀《金剛經》,唸佛就不必用觀想或觀相,用實相唸佛法。實相唸佛,只唸佛號,唸到「念而不念」──念,好像沒唸,自己也沒有刻意的要念,自己在幹什麼?一留意,原來是在念佛,這就叫「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進而打成一片,「心境一如,體用不二」。什麼叫「不二」?「體空,用空」;「用而不住」名之為「空」,到此就是大成就。有了大成就,未來的歲月是美好的,人生是幸福的,一切都不在話下了。

  天氣這麼熱,大家從各方到這裡來聽我講話,對我是個很大的鼓勵,我非常的感謝,我也預祝各位:

  覺行圓滿 人生幸福 萬事如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