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導師 禪學講話

「耕雲禪學基金會春節聚會」解惑

耕雲導師 一九八九年講於台北市


一、怎樣才能斷命根

  問:怎樣才能斷命根?如何才是懸崖撒手?

  答:命根即是我執。斷命根就是完全放捨我執,全泯分別心。修行到達無事、無為、無心的境界,無一事寓心、無一理縈懷、唯覺自在時,再進一步,便是「大死一番」,然後才得「大活」,「大死」就是斷命根。如果一個人的時候感到很自在,跟別人在一起時就產生相對,不自在,人我、是非、得失……又抬頭了,這是不究竟的。修行要只管耕耘,莫問收穫,「自覺」工夫做得篤實,到了如同死人全無分別時,距離「一得永得」就近了。問題在當事人努力夠不夠,到時捨不捨得撒手?敢不敢撒手?


二、如何參破難懂的公案

  問:《指月錄》上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但盡其最大神力卻無法使那個女子出定。罔明菩薩不過是個初地菩薩,卻能使那女子出定,請問 師父這則公案如何參破?

  答:就以修學安祥禪來說,根本就不必朝這裡用心,看過去了就算了,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看《指月錄》有個要領:看過就過去了。你若是不肯過去,就抱定一個話題追到底,不悟不休。所以看《指月錄》有兩個方法:一個是看了之後,「會」就會心一笑,「不會」就放它過去。第二個方法,「不會」就死盯住它不放。但是修安祥禪只要保任心態就夠了,安祥禪是省心省力的事,不必再去多事。

  至於出定、入定的事,在經論上這樣的故事很多,我的答案是「有人喜歡吃香的,有人喜歡吃辣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什麼道理。


三、什麼是修行最好的境界

  問:在修行過程中可能出現何種境界?什麼境界才是最殊勝的境界?

  答:台灣的溪頭公園有什麼好看,你去看看就知道啦!有時偶爾聽到一、二句超常識的話,那是心理誘導,是暗示法,非常不正確。如果勉強講,最好的境界是沒有任何境界,只有一顆心才是最好的境界,任何境界不管是好是壞,都是邊見。

  修行人重視境界,那是功利主義,與正法不相應,很容易得少為足,以幻作真。為什麼呢?「管仲之器小哉!」修行圓滿之後,全宇宙都是你的,只要那一點點,要那個小小境界,太沒有志氣了。

  我們修安祥禪只求心安。開春的時候,我曾講過四句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人人調和」,你照著去做就夠了。若說求什麼好處,不如去買彩券、搞六合彩,小本錢得大利,搞久了以後,連小本錢也沒有了,到時候痛苦向誰傾訴?所以學正法首先要揚棄功利主義,不要還不曾修行就講什麼境界。最好的境界就是現在,試問還有比現在更好的覺受嗎?你能保有現在的心態嗎?

  宇宙中唯一的真實即是生命,真實的即是永恆的,是原本如此的。禪,是追究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大解脫境界,就是生命的圓滿和永恆。修行而問境界,那是小兒科。真正的修行人不問境界,不求境界,不管它是什麼境界,只是甘於淡泊,樂於寂寞的。


四、青年學生不能教他無為法

  問:苗栗地區最近一次的禪學座談會,來了一大群專科學校的學生,請問 師父,以後對青年學生應該如何教他修學?

  答:對學生,要他們多唱《安祥歌》──人安祥、國安祥、世界安祥,當然,家庭也安祥。

  學禪的孩子不會變壞,但是學禪的學生不能教他無為法。如果你說「把你知道的都丟掉,不知道的不要再充實……」,那就錯了,因為人生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他不同的成長過程和中心任務。

  禪學會過去是不吸收學生的,如果對他讀書、學習不妨礙,就告訴他:安祥禪就是求心安,心若不安就沒有安祥禪了。


五、心垢如何鑑別得知

  問:為何有人見性?有的人不見性?修行的差異何在?修行人是否有心垢,自己如何鑑別得知?

  答: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為什麼別人吃飯我不吃飯呢?他吃飯他就飽了,你不吃飯就肚子餓呀!耕耘就有收穫,功不唐捐嘛!同時同樣地接受修行方便,你不肯定師父,不肯定自己,你就錯失機緣了。他肯定師父又肯定自我,他就成功了!

  第二個問題,心垢由反省而知,由懺悔而除,修行人如果心垢去掉百分之八十,你在他面前都會感到如沐春風,他散發的光熱肉眼雖然看不到,但你會感受得到。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百分之一的光,紅外光、紫外光、X光,貝他(β ray)、阿發(α ray)、戛馬(γ ray)……都看不到。生命的光你雖看不到,你能感受到熱輻射,好像曬太陽一樣,但是常常抱著一顆陰暗的心,是沒有光的。沒有光就沒有熱輻射,心的光明是純陽的,純陽是絕對沒有陰暗和自私的。


六、從煩惱的感受上顯示出覺性

  問:因參煩惱的根源,最後喊出「妄心、本心原本是一,煩惱即是菩提」,請問 師父,這樣是否正確?靜時保任、動時管帶,自己覺得動靜都很難看住這個心,也曾懺悔、嚴懲自己,但仍是時常犯同樣的過錯(念頭上),很感困擾,不知如何突破?

  答:「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我,那是不對的,那叫錯覺。煩惱即是菩提,是說從煩惱的感受上顯示出自己的覺性,有覺性就有希望,人沒有死以前,便有修行機會,一息尚存,希望無窮。「煩惱即菩提」沒有別的意義,只能這樣解釋了。

  至於說「很難保任」,你就照著那四句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人人調和)去做,不要太注意外在的一切,只注意自己的工作、責任、義務。

  第一句「時時自覺」:不要太注重外在的一切,不要被外界所吸引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要時時自覺,然後念念自知。第二句「念念自知」:就是要批判「一念之起」,有用的靈感,把它記下來;沒用的,是妄想,把它丟掉、揚棄,不要跟隨它不知不覺地走入想陰。第三句「事事心安」:每件事都求心安,凡是讓心不安的事斷然不做。然後「人人調和」:要寬宏大量,包容別人的錯誤,不要原諒自己。能夠這樣,安祥就容易保持了。


七、什麼是中道

  問:對於所謂「中道」,始終未認識正確和清楚,請 師父開示。

  答:真正的「中道」,並不是說離開兩邊,走中間,不是這個意思。《中庸》上講得很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這兩個字很好,雖然在過去沒有化學課程,但已把中和的內涵形容得很好,什麼叫「中和」?比如在一瓶醋裡加入五十公克的蘇打粉,搖一搖,放一會兒,等它冷卻以後就變成淡水了,既無酸性也無鹼性了,這就叫「中和」。在修行上如何行於「中道」呢?的確很多人都搞錯了,比如有人以為「離開兩邊,行於中道」,或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都不正確。

  你們不要懷疑,不必再找了,你只要保持安祥,你們就參學事畢。安祥就是老師的心,而你現在和老師的心一樣,你還去找見性、找開悟做什麼呢?問題在於你自覺、自肯、斷疑(惑)、生信,善於解釋安祥,你就有正見;經常保持安祥,你就有了正受;有了正見、正受就是禪了。既存在又超越,既入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如此活著極為瀟灑、自在,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人人都應該活在這樣的感受裡。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不解脫,自己把自己捆得太緊,因此就不自在,活得無奈,也就沒有詩情畫意的覺受了。

  像這些,我本來不想講的,並非是吝法,因為他不到這個階段,跟他說了會起副作用,那就不好了,好像剛剛出生的嬰兒,正在吃奶的階段,你給他來一客牛排叫他吃下去,那豈不是要他的命嗎?你問我中道,我回答比較深入,希望你能接受。


八、常自生煩惱、好惡心重怎麼克制

  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為別人一句話而自生煩惱,好惡心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是不易控制自己的心,請問 老師,究竟要怎樣做才能克制?

  答:怎樣克制?只有安祥。你沒有安祥,所以太著相,做事情著相,對人也著相。你如果有了安祥,就有金剛心。金剛心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只活在責任義務裡求心安就夠了。你要努力提高安祥度,安祥度加深了,自然就契入離執禪定。離執禪定是修禪的起點,也是「身去身來本三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安祥。能夠不離安祥,就不會執著,不起分別心,一切就淡化了,要學「用心如鏡,過化存神」──用心像一面鏡子,男的來了是男的,女的來了是女的,臉上長了雀斑都清清楚楚,但是過去了就沒有了,不感光、不留影為念,這樣活才省心省力,切莫對什麼都執著它。像你這樣,多唱《自性歌》、《安祥歌》就可以了,每天有興趣就唱。修行好的人,唱《杜漏歌》,一切漏洞都沒有了,就是真無漏。真無漏即是無執禪定,那就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