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導師 禪學講話

摩訶般若的要義與入門

耕雲導師 一九八0年十二月廿八日開示於新北市


一、摩訶般若的要義

  (一)八正道的起點和最高點就是摩訶般若

  佛陀強調八正道,就是說人要想「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也就是說要實現大同世界的話,就必須每個人都要保持「正見」。

  正見有深有淺。假如說「我們看得很正確,我們認為很正確」,那就是淺。

  我們說這個煙灰缸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是靜止的,可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看,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是原子的堆積,每個原子都有電子、質子和中子,而電子都在片刻不停地旋轉,你說它是靜止的,顯然是受了五官的欺騙。

  在這個宇宙當中,沒有一個單獨存在的東西,因為物質基本單位的存在是原子,你把電子、質子分開,當體顯示的不就是「空」嗎?所以經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甚麼?因是動機。緣是甚麼?緣就是條件。一個動機加上必要的條件所完成的東西,它原本不存在,最後依然成空。佛陀的法與自然科學是沒有什麼牴觸的地方。

  八正道的正見,就是說我們人是由認識指導行為的,我們若要使想念、行為很正確,就必須保持正確的見解。而正確的見解有深有淺,最深的見解就是「摩訶般若」,也就是「見性」。

  摩訶般若是甚麼?我只能這樣回答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當你自己真正見到你那原本如此的自己的時候,就是摩訶般若發露的時刻,這是八正道的起點和最高點──摩訶般若。

  (二)摩訶般若的完全發露就是涅槃

  摩訶般若有深有淺,所以《金剛經》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是無為法,那裡還會有什麼差別呢?那就是有深有淺、有純有雜。等我們摩訶般若完全發露,而且到達「巴拉咪達(波羅蜜多的梵音)」的時候,即完全發露,那就是「尼爾巴拿」。「尼爾巴拿」就是涅槃,涅槃並不是說人死了才叫涅槃,而是說我們人應該活在涅槃中。

  涅槃可不可以描述?可以的,就是說,你心裏空空的,沒有任何事情。但是別人問你話,你不會答錯,你走路也不會走到水溝裡去,吃飯也不會吃到鼻孔裡,而心裡的確是空空朗朗,這就是涅槃的初階。人到了這一步就會發光。

  (三)佛性就是生命的屬性

  佛陀非常慈悲,因為祂慈悲,才點出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就叫自性。自性是甚麼?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屬性。我們只要找到生命的屬性,就是見性成佛。

  佛法本來是很簡單的,假使你硬要說很多話,那麼一句「如是我聞」,也可以講上兩天。講那麼多,有什麼用呢?保證沒有用。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變質變得很多,所以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完全照經典去看,我們莫知所從。你看淨名經,就有三種譯本:維摩詰經、無垢稱經、無垢經,三個譯本文字都不一樣。維摩詰經比較瀟灑,文字通順流暢,其他的兩個譯本就比較晦澀,而且意思也有出入,好在每個譯本相同的都是摩訶般若。

  (四)摩訶般若與世間大智慧的差異

  我總認為每個人只要把摩訶般若弄清楚以後,就堪稱「修學事畢」。既沒有比這個更實際,也沒有再學的必要了,所以《六祖壇經》特別強調摩訶般若。

  經典不翻譯摩訶般若,勉強翻為大智慧。為什麼不翻譯?因為翻成大智慧,往往容易與「世智辯聰」混淆不清。

  實際上,我們一般講的大智慧是從外面進來的、學來的,是由分別心產生的。由小學讀到博士,智慧很多。愛因斯坦可以知道宇宙一切活動的現象都是相對的,他指導、影響了原子的分裂,不能不說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他是向外學來的,以向外學來的作基礎,然後由分別心再去分別其存在,這只能算是大聰明。

  而摩訶般若是從內心發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本有的,與生命同在,沒有摩訶般若就沒有生命。而且它是離分別的,當你心念活動停止的時候,它就出來,但這不是壓出來的,也不能勉強,這個「自己不去想」的心態是很難得的、很難講的。

  (五)「摩訶般若」就是本心(沒有分別的心)

  「摩訶般若」是不是有分別?現在我在這裡講話,我可以保證沒有分別心,絕對沒有分別心。也就是說,沒有分別心,不會妨礙講話、妨礙吃飯,也不會妨礙寫文章,這才是大智慧,大到沒有邊,這就是禪宗講的「同一質」,與宇宙完全合一。

  學佛法,如果自己的摩訶般若沒有發露的話,那不是真學佛。你學到死,還是手忙腳亂,沒有上路。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摩訶般若就是本心,自然也與你的生命同在,它就是你本來的心。

  (六)「摩訶般若」就是自性

  佛陀很慈悲,經典上很多地方講到本心,講到本心的地方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本心。很多人把如來藏分做兩個,而本心就是自性。

  我跟很多青年人說,你不妨用邏輯的方法,把自己做個分析,也就是說把你自己原來沒有的拿在一邊,直到拿無可拿時,剩下的就是原來的,原來的就是真實的。功夫做到這個程度的話,那麼你的摩訶般若就會發露。

  (七)摩訶般若的發露就是離執的感覺

  摩訶般若發露有什麼感覺?就是離執的感覺,外面對你的干擾就很少了。假如有干擾的話,那就是你自己干擾你自己,因為你要起心動念。所以說學法學不好,差就差在這一點點。

二、摩訶般若的入門

  (一)事入

  學法,一個是從事上入。打禪七、念阿彌陀佛,會不會開悟?會開悟。可是,試問你悟了,有幾個人能看得出來?摩訶般若出了頭,卻不認識它,豈非白白地當面錯過?認識了它以後,還要保任它,禪宗叫「保任」,經典也經常提到:「如來善護念,善付囑。」從事上入的有淨土宗、南山宗、密宗、天台禪定止觀,「止」是停止一切的雜念,「觀」是觀察、觀想,就是「思惟修」。

  禪本來就是「思惟修」,大家走錯了路子,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去想,心空下來,絕對不可以。「空」很難解說,修行絕不是把意念停止,那不是修,那是與自己的生命作對,那是揚棄自己的生命,人不可以停止想念。

  抗戰時,我在西康學的是白密。傳密宗一定要口傳,假如看書本學,很容易錯,因為它的讀法與書本的音不一樣。標準的讀法是以唐朝的音來讀,因為大多的經典是從唐朝翻譯過來的。所以修「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事也不簡單。

  密宗有大密宗、小密宗。

  小密宗就是口頌真言、手結印、心觀想。

  大密宗是摩訶般若發露以後,也就是禪。禪就是摩訶般若,六祖所稱讚、所讚揚的就是摩訶般若。

  摩訶般若的發露有兩個途徑:一是物以類聚,別人的摩訶般若把你的摩訶般若喚醒。喚醒了沒有?如果你的心裏感到空空朗朗,這就是摩訶般若出頭的徵候。這時候你應該保持它,行、住、坐、臥保持、保任就可以了。

  從理上入也是一條路,分析自己,透過分析找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這是從理上入。

  (二)理入

  學法,一個是從理路上入,什麼是從理上入?我今天介紹一位印順法師,他所寫的文章代表大徹大悟,他是從理上入。我們一個人一天吃了飯,不用腦筋是很難的,你與其用歪腦筋,不如用正腦筋,窮理思索,用盡自己的思惟去思索,思索到不能再思索的地方,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柳暗花明」就會出現。

  (1)本來面目就是實相、全知全能

  因為真理是普遍的,你嚐過大海水一滴,就知道全部海水的味道了。你認識到你的本來面目,就認識到大宇宙的本來面目了。由自我突破,而了解宇宙的真相,就是佛經講的「實相」。我們了解「實相」之時,也就是斷惑,斷惑就是入「聖流」。

  什麼叫斷惑?就是對宇宙人生不再有懷疑。不再有懷疑的時候,亦即是基督教所講的「全知全能」。

  這個「全知」,並不是說你沒有學過電子學,請你幫我裝個收音機,你也會裝;你沒有學過外科手術,你也能拿刀子把別人的肚子割開,不是這樣講。這個「全知」是一切「知」的源頭,如果沒有這個源頭,一切「智」不能產生。把握著一切「智」的本質,把握住一切「智」的源頭,這叫「全知」。

  什麼叫「全能」?宇宙萬生萬物之「能」為我之「能」,這叫「全能」。假如你說著相的「全能」,那麼上帝也不能生孩子!你若這樣解釋「全能」,當然是不通的。所以佛法說到究竟之處,無法可說。

  (2)第一次因(最初因)

  哲學家所講、所爭辯的也只是「第一次因」,所以黑格爾講「一切存在是心靈的現象」,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馬克思說「一切的思想、觀念、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物質功能的反射」,他們是爭「第一次因」。黑格爾沒有否定物質,馬克思也沒有否定心理的現象,他們只是爭「第一因」。

  佛法的用心也是跟哲學家一樣,我們追求的是「最初因」。我們了解最初因以後,我們對宇宙人生就不會再有疑惑了,我們的心靈就邁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所以學佛法沒有那麼多理論,沒有那麼多道理,只要「心空及第歸」,也就是說心要空空朗朗,「如日處虛空」,沒有陰暗面。

  (三)學佛法的入手功夫:反省、觀心

  學佛法,是要學成佛的方法。

  修學佛法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反省。用開倒車的方式,以自己的行為為「經」,以有關的人和事為「緯」,就這樣子反省。

  一種方法是觀心。古人講靜坐觀心,其實不必。假如你觀心做上三個月的功夫,保證味道是很濃厚的。怎麼做?就是說,你在想什麼,你自己要知道,亦即「念念自知」。

  各位現在在想什麼,「要知道」是很容易,但是在平常的任何場所,譬如散步、辦公、演講的時候,自己腦筋在想什麼,自己都知道,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可是你自己一定要知道,因為我們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在佛法來講,這就是「無明」,真正的無明就是這樣的解釋。

  很多人覺得情緒不好,就去找醫生看,醫生說這是情緒的週期性現象,人每隔一段期間就會有低潮出現,其實這是亂講。因為你在想什麼,你自己都不知道,有煩惱當然不會知道是什麼原因。實際上我們說錯一句話、看錯一件事、想錯一個問題,都是煩惱的原因。假如你腦筋想什麼你都知道而且善於抉擇的話,你的煩惱就沒有了。修行的入手功夫無非是如此。假如你要守竅、要觀想,那就很容易入魔。

三、真正的開悟是斷惑

  有些人修行很好,自己發光,我們不印可他,我們不說他這樣修行就算很好、很到家。我們不說他修行修得不錯,不是說我們吝嗇恭維別人,而是怕害了別人。他打坐能發光,我們不認為他修行修得對,因為他沒有斷惑,他的意念之根沒有拔掉。

  修行以斷惑為了事,人不能斷惑,那不是真正的開悟。真正的佛法是斷惑。既是真正的佛法又能代表佛陀的心法,就是「以心傳心」的禪宗。而禪宗一句話就可以講完,就是「認識你自己」。

  (一)認識真正的自己

  我想各位有時間、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認識你自己,把自己一件一件地拿出來分析,說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沒有身體,我現在很講衛生,媽媽卻說我小時候還抓大便,可見那時候沒有思想、沒有意識。既然沒有思想、沒有意識、沒有身體,無風不起浪,畫一幅畫也必須有一張紙,我們的觀念、認識又是以什麼做基因而產生的?我們找到這一點就夠了,你突破這一點,你的身心馬上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我是誰」?靠什麼會使你產生經驗?小孩子拿水來喝,燙!第一次、第二次燙,第三次就曉得吹吹、試試。有了經驗,我們就可以由單純的經驗,累積到複雜的經驗,我們就有個比較,分析那個有利、那個有弊。有分析、有比較,就有思惟作用,而思惟作用原來並沒有。既是本無,所以佛法叫作妄心,是虛妄的心。我們又為什麼會產生出妄心呢?因為我們有一顆真心。身心的六根面對六塵,因此有了六識,以為外面的存在是真實的,我們迷失了最圓、最純的一顆心,而把它裝進了許多「見塵」,心垢愈積愈多,把真實的自己徹底埋沒了。我們只要用反次序去反省,把真正的自己找出來,人生就會活得逍遙自在,佛經描寫的境界都會同時出現。

  (二)找出生命的基因、本來面目

  所以學佛法也和哲學家一樣,要找出你的「最初因」,也就是要找出你「生命的基因」。「生命的基因」就是你本人的「自性」,就是你的「真心」、「本來面目」。看起來很簡單,須知「說食是不能果腹的」,等你找出來以後,你的摩訶般若就自然發露。摩訶般若發露以後,才是聖賢,才可以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如果我們不能找出真正的自己,我們講經、我們記那麼多,都沒有用,反而會變成「所知障」,因執成障。經上說「因地倒,因地起」,因為我們的真心迷失而起執,因起執而累積「見塵」,障蔽法眼,背覺合塵,我們也必須靠真心的再抬頭而離執、離縛,證得解脫。

  很多人喜歡打坐,殊不知要等摩訶般若發露以後,才可以打坐;摩訶般若未出來,不能打坐。

四、讀誦「金剛經」的方法

  我覺得我們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讀《金剛經》,讀《金剛經》要離分別去讀。如果身旁沒有人的話,障重的人就大聲讀:「如是我聞……」,不分別什麼意思,連續讀下去就好了。障輕的人就小聲點,讀完了,把經一合,「金剛心」或多或少就會出來。《金剛經》讀了以後,保持、保任就夠了。

  《金剛經》不需要講,為什麼不需要講?因為佛陀說法的時候,五百人證得阿羅漢果,佛有這種偉大的力量,祂說《金剛經》的時候,就可以把別人的摩訶般若喚醒。《金剛經》所講的話,只有佛能講,別人不能講。

  我們修行必須讀《金剛經》,不管它是什麼意思,不要分別它,從頭到尾把它讀完,經一合,反觀自己的心是什麼樣的感受?這是修行的一種訣竅、一個方法。因為佛說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完全等於正覺的心,也就是正確的覺受。而且經典上常常講到「正受」,就是真正的受用、正確的感受。讀誦《金剛經》,一口氣從開始讀到最後,持之以恆,心態就會一天一天的進步。

  當初佛到處演講,祂講的法都非常通俗。當時印度四大階級種姓相待非常嚴格,如果像經上講的那樣文謅謅,大家就會聽不懂,所以講得非常通俗。後來譯經的人把它譯得斯文,表示自己很有學問。實際上佛陀當初說法都是對機說法,說得非常通俗,而佛陀說法又沒有離開每個人的心。當我們看佛陀的遺教、經典,拿它來印證自己的心,祂的每句話都是描述你的心。這樣子看經,你就會覺得很受用。

五、功德

  我們修行要注重兩個字──「功德」。

  「功」就是「功勳」。曹洞宗講「君臣五位」,而我們的「功」就是要常常了解自己的心念,我們想什麼?我們起個念頭,自己要知道,這是修「功」最好的方法。

  「德」就是一個人的德性、特性、氣質和性向,要不斷地改善、提升,也就是說要讓自己變成神童,而不要變成飯桶。

六、純陽

  我常常喜歡講這個故事,大家總是認為呂純陽沒有結過婚,那麼佛陀結了婚,就不是「純陽」了嗎?實際上,「純陽」就是說你心裏頭不要有陰暗面。例如我們說陰謀家,為什麼叫他陰謀家?因為他使用的謀略手段極端保密,做事不讓任何人知道,見不得天。見不得天就叫「陰」。王陽明就是說他的心完全是「陽」沒有「陰」,他的心完全是「明」沒有「暗」。

  出家人受戒是必要的,假如我們不是出家人,受那麼多戒,反而不自在。所以我們一般的在家人只要受一條戒律就可以了,就是「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凡是不可告人的事,一概不去想、不去做」,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就沒有陰暗面。

  「陽」,修到極端就是「純陽」。《易經》說「群龍無首」,那就是「純陽」之象,也就是大同之象。「龍」代表「陽」,「首」代表「大乘心」,「無首」表示每個人都進步到人性的最高峰,沒有人更高,也沒有人不夠,這叫「群龍無首」。

  我們每個人透過修行,把陰暗面通通丟掉;陰暗面丟掉以後,心靈就空空朗朗。人是可以沒有紀錄慣性的,沒有紀錄慣性那就是離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