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導師 禪學講話

「成佛作祖的方法」會後解惑

耕雲導師 一九八九年七月講於台北市


  編者按:這篇解惑錄,只有 耕雲導師解答的錄音,並沒有存錄發問者的問題,雖稍有遺憾,但能親聞 耕雲導師當時的教誨,也感彌足珍貴。

一、何謂斷命根

  什麼叫命根?命根就是我執。斷命根,就是不要我執,就是「自他不二」。親自證得「自他不二」以後,還要在境上考驗,不是說一個人在的時候自在(我一個人在就自在),跟別人、兩個人同在,就產生二元、對立、邊見,有了人我之分,人我、好惡、是非、得失又抬頭,那個不行,那是修行功夫不夠。

  斷命根,就是完全把自我揚棄掉。用心的意識來講,就是要由「獨我意識」,進一步到「無我意識」。「獨我意識」就是絕對的主觀、單純的主觀。單純的主觀就是沒有內涵,不是說「我認為這個杯子是玻璃做的,或我認為這棵樹是松樹,這叫主觀」,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自在」。但是到了「獨我意識」的時候,禪宗語錄講得很清楚:「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也就是說到了清絕點埃的時候,大有可為,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那只是說你在上路,你在修行、就路還鄉。到了懸崖撒手的時候,那是屬於事的境界。斷命根,屬於理的極致,也就是說「證理證到極點」。斷命根是理的極點,懸崖撒手是事的實證。

  理事固然是不二,因理成事,以事證理,這是不二的。但是在修行當中,它顯然就有理入與行入兩條路,這是達摩大師開示的。證的結果,那不是常識的,也不可以預報的。你繼續做,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我只能這麼說。修行這個事,它是只管耕耘,莫問收穫。


二、最好的境界是沒境界

  叫我勉強講,最好的境界是沒境界。沒有任何境界,只有一顆心,這是最好的境界。一有境界,有好有壞,就落在邊見。有好的,追求好的,捨去壞的,那就是「是法不平,顯有高下」,這個就不正確了。

  至於說你會出現什麼境界?那是你的事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貴於自知,不貴言宣。禪宗有入室、有升堂,你若真正有證悟的境界,你到老師這裏來;對的,我給你印可;不對的,我給你糾正,不就完了嘛!修行為了境界而修行,那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與佛法都不相應。為什麼呢?因為「管仲之器小哉!」也就是說你只要那麼一點點。修佛法到了最後,應該是整個宇宙都是你的,你只要那個小境界,太沒有志氣、沒有抱負了,這個功利太小了。追求境界是貪圖小利,所以修行不要管什麼境界,到了時候你就知道了,你只管修行。而我們安祥禪只求心安,我講過四句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你照著做就夠了。你若想求什麼好處,那你不如去買彩券、搞六合彩……。那是小本錢,得大利,不過,搞久了以後,連小本錢都沒有了。所以修行要揚棄功利主義,不要講什麼境界。

  你問到「什麼是最好的境界」,最好的境界就是現在,還有比現在更好的境界嗎?最好的境界就是現在(強調)。你能保持現在的心態,人生大吉大利、通暢,充滿了親和力與同化力。

  你若問我「有什麼境界?」你看,佛經上有沒有講過修行有什麼境界?釋迦牟尼佛自己都沒有境界。祂有沒有境界,別人不知道,因為祂從來不講祂自己的境界。我曾經說「不要告訴別人境界」,那是對的,以免將來走入邪魔外道,走入偏鋒,走入神秘主義。假如你說「我修行有什麼境界」,那麼聽的人沒有什麼境界,他就會洩氣、灰心。那如果他說:「我的境界比你更高,我看到什麼、什麼……」那就是大妄語!誘導別人犯罪,那不好。

  我們安祥禪講得很明白,你若是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那麼你只求光明磊落,做個好人,求心安。心不安的事情不做,不可告人的事不做,求心安無愧;然後無私無我,活在責任義務裏,死的時候毫不留戀,因為生並不是權利,死也沒有什麼損失。你若認為人死了,就是「人死如燈滅」,這叫「斷見」,與佛法不相應。

  生命是永恆的,為什麼?宇宙當中唯一的真實就是生命,因為真實的都是永恆的,都是原本如此的,都是父母沒有生就有的,所以禪要你追求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而禪講「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後的就是最初的」,人有什麼死亡呢?沒有;終點就是起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那是輪迴現象;而到了解脫的話,那就證得了生命的永恆。

  修行而問境界,那是小兒科。不要問境界,不必求境界,不管它境界。若耐得住寂寞,頂好沒有境界,很枯燥,那才是好消息,這就是古德講的「寒灰爆豆」--冷冰冰的灰,豆子放在裏面爆開了,變成爆米花了,這個是奇蹟呀!但是你要信得及,你若不信的話,也沒有這回事,因此你要信得及。

  有很多人問我很多問題,那我不好講,你這個問題,我只能這麼答覆你。


三、耕耘才有收穫,努力才有成功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管耕耘,莫問收穫。耕耘才有收穫,努力才有成功。所謂「才有」,就是「不是一定有」。我們人大多數是活在「或然率」裏,並非活在「因果律」裏,尤其心亂的人,他必定是活在「或然率」裏,修行上路的人一定是活在「因果律」。你修行一上路,你一想錯,你就煩惱了。沒有人懲罰你,你自己在懲罰你自己,你做錯了一件事,那懊惱得很,非常不爽快、不自在。那這樣的話,證實你所修的「對的」沒有落空,因為「錯的」都沒有落空呀,它立刻有反應,那麼,你「對的」可能會落空嗎?不可能!所以當你做錯一件事而煩惱的時候,你就說「功不唐捐呀」,這就對了。


四、有我與無我

  我過年的時候,講了四句話,我說:「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不要忘了自己。有人說「忘了我,是最高的人」,那是 wrong (錯誤的),那是無明,那是胡說八道。若說「無我」--無我誰修行?無我誰下地獄?「無我」是什麼?是成佛以後的事,成了佛絕對是無我。但我們在因地行(「因地行」就是說在沒有成佛以),是要「有我」的,而且要認清「真假」;重要的就是要認識真我和假我,你不要把假的認為是真的--「認賊為子」,就不對啦!也就是說你要認識「原本的」,你那個分別心原本有沒有?沒有!那是六根六塵(根塵)相對吸收的,那個叫「前塵緣影」。你要認識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然後活在責任義務裏,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執著什麼。


五、悲智雙運

  學術的分類,可以分為三大類:主知主義——重理智;主情主義——它重倫理,重情感;主意主義——它是擇善固執的堅持,各有偏頗。但是人之所以能夠發揮最大的生命潛力,就是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到理智上。我們人只有「情」與「理」兩個,沒有什麼叫做「意」的,你們要搞清楚。學術的分類就是這樣,事實上,當你把情感投入到理智那一點上,讓它重疊起來,就產生一種擇善固執的堅持,「情」與「理」加起來,就等於意志力。

  人生最可貴的是真情。很多人掛一漏萬、偏執,說「情生智隔」,說「不能有情」,一有情,他的智就隔了。開玩笑!沒有情的話,就不是佛菩薩,大小乘的區別就在於情的廣闊與狹窄。阿羅漢的情比較窄,不是說他不度眾生,佛的大弟子都是阿羅漢,率領僧團到處弘法,他哪裡不度眾生呀?他度眾生是有所區分:對有緣的人,他下的功夫比較大;對那些無緣的人,他就比較點到為止,如此而已。而菩薩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就是無條件,「同體」就是感同身受,他這種度生的情感比較寬。

  因此,如果你把你的情感一昇華,就變成了大慈大悲了;把你的理智一淨化,就變成摩訶般若了;這個叫「悲智雙運」。這是佛菩薩的特色,就是感情(慈悲)與理智(智慧,亦即摩訶般若)雙運。而感情的極點,那就是四海一家──「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而理智的極點,那是廓然而大公,一心獨朗,只突出一顆靈知的心而已。所以菩薩「為」──終日為而無為,終日度生而無有眾生度。這個道理說起來好像是笑話,實際上並不矛盾,他原本的境界就是如此。


六、安祥禪只求心安

  整個來講,就是不要執著什麼。因為安祥禪,就它的基本著眼點來講,只求心安。二祖見初祖,他說:「我心未寧,乞師予安。」他只要求安心而已。三祖見二祖也是要求安心,四祖見三祖也是要求安心。所以我們安祥禪只求心安,不要求任何東西,求心安無愧。

  一個人若不能心安無愧,他不可能是大成就者。也就是說他的所作所為必須是有人時如此,沒有人時也是如此。人看不到,鬼神看得到,而鬼神都佩服你,所謂「鬼服神欽」。人若修行到了這個程度,是一定會成功的。到了鬼服神欽的程度,那人一定活得光明磊落。


七、六根離境才會有安祥

  我們盡量地避免辦幾百人的大型聚會,像這樣大家忙得一塌糊塗,花了錢,租場地、佈置……,我們花了很多精力,而他的確也相應了,但是他丟掉的不是他的錯誤跟心垢,而是丟掉我給他的安祥,他出去就把安祥心態丟掉了。為什麼?他依然是機械慣性強烈,依然是六根對境如膠似漆,哪裏有安祥?迷失自我,把自己迷失在五光十色的境界裏面,他沒有安祥。所以你們大家要知道,我並不是很吝嗇,而是對他們愛莫能助。


八、見性與保任安祥

  還有人來訪問我,說:「老師呀!為什麼別人見性而我不見性呢?」我說:「你應該問:為什麼別人吃飯你不吃飯?他吃飯他就飽了,你不吃飯你就餓了。耕耘必有收穫,功不唐捐呀!再說,你那是二分法--迷與悟是二分法。」我說:「你若承認我是你師父,你首先要肯定──我是大徹大悟的,對不對?」他說:「對!師父!你是大徹大悟的。」我說:「我大徹大悟,我以心傳心,我把我的心傳給你,你的心跟我完全一樣,那你是迷是悟呢?」我說:「即或你不能最後突破,你若保持這種心態,跟悟了的人沒有什麼兩樣。」我說:「我跟你講的是無為法,它自己發酵。」這顯示他認為「只有悟才可貴,保持老師傳給他的心態是其次」,那就錯了。他不保持這種心態,他不可能開悟!沒有安祥心態,他會有障礙,他不可能開悟,不可能開悟(強調)!


九、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做

  還有一個人講:「老師!一個人是否在求心安,是否有心垢,那又何以見得呢?」我說:「太容易了,如果他的心垢去掉了百分之八十,不敢說去掉了百分之百,你坐在他面前,你就會感覺在曬太陽,你的臉上就有熱熱的感覺。為什麼?因為他擁有強烈的生命之光,可是他的光你看不到。」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百分之十的光,百分之九十的光你看不到,紫外光、紅外光、阿發(α ray)、貝他(β ray)、嘎馬(γ ray)……,你都看不到,但你不能說沒有。生命的光你看不到,但是你感覺得到生命的熱輻射。

  雖然如此,但是那並不可貴,可貴的是你心裏的光明磊落,無私無我。這個叫「純陽」,就是沒有陰暗面,也就是說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做,那就沒有陰暗面了,所以叫純陽。佛教有二個名詞,一個叫「陽和般若」,一個叫「謳和般若」,「謳和般若」就是講調和,「陽和般若」就是講光明、無私。我們人到了「陽和般若」,修行就會成功。


十、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我剛才給你解釋過了:從「知道煩惱」這件事,可以證明你不是死人而已,它沒有別的意義,充其量如此。只要不是死人,就有希望,「一息尚存,希望無窮」,只能這麼解釋了。


十一、如何克服「安祥很難保任」的問題

  你說:「安祥很難保任!」你就記得我那四句話:「時時自覺……」,不要太注意外在,只注意自己的工作、責任、義務,你自己做什麼,你就要自我鼓勵,要喜歡它。人最大的幸福是跟工作談戀愛,若帶著一種厭煩的心去做工作,工作只會給你煩惱,它還會攫奪你的健康。你若帶著喜悅與享受的心情去工作,工作會給你帶來快樂、喜悅、心安、榮譽,乃至於會產生創造力。一個人很會「厭煩」,厭煩音樂的不可能是音樂家,厭煩文學的不可能是文學家,厭煩科學的也不可能是科學家。只有喜愛音樂的人才有可能是音樂家,而不是說逼著他去當科學家,那是不可能的事。

  你一定要以法為生命,要學習唱禪歌,起碼有一首歌、兩首歌唱得很熟,若是一不安祥、心一亂,就唱歌。這個叫什麼?以毒攻毒,以橛出橛。要多唱禪歌,你們唱禪歌唱得太少了。要多唱禪歌,唱得多就好呀!


十二、全知與全能

  生命的本源,因為它無所不在,所以叫「全知」。「全知」就是不知,就是「根本智」,就是絕對的知。「全知」者,不知也。祂的知就是以你的知為知,所有眾生的知就是神的知。所以神就是「不知」,但是祂又是「全知」;神全能,但是祂不能。祂能做什麼?祂能生孩子嗎?祂能把你的電視機修好嗎?這不可能。所以神就是生命的原態。

  一個人活在安祥裏,這個叫「無上瑜伽」(阿努瑜伽),就是最高相應,就是密宗的大手印,就是典型的神的兒子,神就愛護你,你跟神一個鼻孔出氣,神在你心裏,你在神心裏,重疊交錯,毫無距離,你就是光的天使,那你一定充滿了幸福,一切障礙、一切災難跟你絕緣。我這麼講,絕不是誇張的話,你試試看,你就知道。假如你自己棄權--不當神的兒子,那也沒辦法,誰也不能強迫中獎呀──非要你當神的兒子不可!這也是不行的。


十三、寫文章的要領

  各位寫作的發心是很可貴的,不過你們有時候寫的文章看起來很吃力。你們寫的文章也不分段落,也沒有重點,前中有後,後中有前,重複、交叉,不合邏輯,沒有邏輯訓練。邏輯重不重要?不重要。孔子沒有學過邏輯,蘇格拉底也沒有學過邏輯,那都沒有關係,問題是你頭腦不可太混亂,太混亂就不好。

  你們寫文章應該先構想、先醞釀,醞釀了一段時間,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又像十月懷胎一樣,時間到了,不生不行,要有這種感受。你要生,是因為你有了,你肚子空空,你生什麼?如果你說「我沒有東西可生,那我把辭彙累積一下」,堆積辭彙,言之無物呀!那就言之無物。


十四、佛法的因緣果

  佛法除了因果以外,當中還加個「緣」字。佛法重「緣」,「緣」就是條件。「因」就是動機,就是初動力。比方說你想種菜,這是個動機,動機不會產生結果,還必須要有條件的配合。首先,你得要有一塊土地,土地的土壤要適合種菜,水土保持良好,採光良好。如果你在二十層樓的大廈當中種菜,那只能種豆芽菜了。採光、病蟲害、水土保持、施肥、播種的季節……,這些統統是條件。你具備了這些條件,才會產生結果。你不具備這些條件,縱使你有了動機,它還是不會有結果。

  有很多人耕耘沒有收穫,努力不會成功,付出沒有獲得,而且貢獻不受尊重,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因此我就在《觀潮隨筆》裏寫了一篇文章叫《傻狗》,寫《傻狗》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說人不要猛生孩子,因為你只能製造一個生命的硬體,你不能保證製造一個幸福的生命。你只是製造一個生命(人)的硬體,但是這個人努力會不會成功呀?你不敢打保單。你能永遠照顧他嗎?很難,最後他孤苦伶仃。他在暖房裏叫人照顧慣了,忽然移出暖房,面對大自然,他就崩潰了。所以拼命生兒養女是不智的,這是第一點。第二,父母認為自己對子女有德,對子女有恩,這是荒謬的,因為是你給他惹來麻煩;若不是你的話,他不必面對這個不公平、萬般無奈的人生。是因為你,才有了這個硬體,有這個緣,他就要面對這個萬般無奈、無計可施的人生──有的時候耕耘沒有收穫,有的時候努力不一定成功,因為這裡不是天國,這裡不是淨土。

  今天有個最好的機會,你要把握得到,如果你活在安祥裏,那保證耕耘就有收穫。活在安祥裏,然後有因就有果。你們各位修行應該有體驗吧?一錯就煩惱,一有錯誤,說「這樣不對」,馬上煩惱就來了。忽然有煩惱,不知為什麼,一反省--這個話說得不對,哪怕說錯一句話都會有煩惱的,這就是活在因果律裏頭。那麼活在因果律裏有什麼好處?錯了就得煩惱,那功德絕不唐捐,真正的修行必然得到解脫。

  只有修行人才能進入因果律,不修行就會活在或然率裏。我經常講這個例子,講一百遍了,一個小姐在十二層樓跳樓自殺,結果死的是那個賣粽子的人。他就是活在或然率裏,這就是或然率。


十五、說法的注意事項

  在你沒有大徹大悟以前,沒有把一切理、一切事窮究到了它的究竟處,你去跟別人說理,當然最後是很難自圓其說,而且你也沒有辦法封殺他的表面意識。你到了安祥很深的時候,他跟你談問題,談了幾句,他就開口不得了,他會忘記了問什麼,他會變得不曉得問什麼好。你若不能做到這樣,就沒有真才實力。

  安祥禪友聚會的時候,大家互相勉勵,切磋共進。你們大家慢慢地體驗,假如你能夠如法相應地跟別人說了一番的正法,你感覺心頭會發熱。如果你不相應地說了法,你會感覺心房在收縮。大家都會有這個體驗的,所以正法是立竿見影的。


十六、寫文章的要領(續)

   你們各位信心清淨,但是以後還要加油,多給禪刊創作。尤其你們在座有幾位的文章寫得都不錯,一兩位寫得比較鬆散一點。

  寫文章一定要先醞釀,醞釀到了不寫不行,半夜裏睡不著,很激動,非要寫了,不吐不快了,你自己有那麼高的熱情,那麼高的信心,就馬上寫。但是你不要停留,邊寫邊想適當的辭彙,用不著。第一次你就把它寫出來;第二次你自己讀一讀,說這個辭彙不對,表達得不完整,給它換一個辭彙;再看看前後,如果重複,再給它搬搬家,用剪刀剪一剪,挪挪位置;然後看到篇尾,如果語助詞不好,再更動一下。所以我看你們各位的文章有很多只要加一個字或者減一個字就很好了,不用更多。

  這個過程就是「慢工出細活」,好文章要改三遍以上。如果說我這就是大筆一揮,長江大河一瀉千里,那個不行,那是自我陶醉。寫文章一定要加以修飾,改了幾次,自己認為很滿意了,再放兩天,隔兩天再看,又發現不滿意,再改一次,再修一次,提前下手,把文章修理得簡直無懈可擊,擲地作金石聲。到這個程度,就具備了法供養的最高的誠意。你不要大筆一揮,敷衍了事,要精益求精。

  你看我的《觀潮隨筆》,你不能改的,改了之後就念不下去了,所以你不能改的。我的《觀潮隨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改了好幾次,坦白說。這個叫什麼?這個叫「錘鍊」--千錘百鍊。寫文章一氣呵成,那個不錯,文章才有氣勢,但是仍需要經過錘鍊。就怕邊寫邊想,咬著筆想著句子,如何表達這個句子。這個最要不得,文章的生命都斷送了,結果寫得支離破碎,除了辭彙的堆積,了無新意可言,沒有內容,這個叫「以辭害義」,這就不好了。寫文章,第一遍,全部寫出來;第二遍,就看看哪裡重複,前後挪挪位置,改個辭彙;第三遍再推敲,這個表達得不夠力,這個地方太鬆懈……。久而久之,文章拿出來就很好。


十七、安祥禪修行的四句要訣

  至於說「打禪七就能夠開悟」,那不可能的,絕不可能!那是欺人自欺。你若開悟了,你就會產生熱輻射,都會發光發熱。《指月錄》裏講「熊熊之尊,誰能近得」,開悟的人周圍就像一團大火。經上也說「般若如大火聚」,你看佛陀的像,當中是像,周圍是光,最外層是火(三昧真火)──「性空真火,性火真空」。那不是什麼氣功呀、打坐……能夠練得到的,而是心裏面的污垢去除到某種程度,它就會到達這種地步。

  第二個就是不要注重外面。人只活在責任義務裏,如果你要測量,你要觀察,你就注意,因為你有目標,不要說無意當中被外界吸引了,就忘了自己的存在,這就迷失了。

  說到「真我」,「真我」就是覺,就是本心。不要注意外面就是「時時自覺」,然後「念念自知」。「念念自知」就是要批判「所有的念頭有用沒有」,「有用的」是靈感,把它記下來;「沒有用的」把它丟掉、揚棄,「沒有用的」是妄想,妄想會使人不知不覺走入想陰。第三句「事事心安」,做每件事情心裏都感到心安,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這件事不能叫人知道,或擔心別人知道,乾脆就不做。然後「人人調和」,講究調和,你包容別人的錯誤,那佛天就包容你的錯誤。你既然希望佛天寬恕你,為什麼又不肯寬恕別人呢?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了。過去他是屠夫,今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你不能還說「你是殺豬的」,這個話不好講。別人過去的錯誤,我們要包容;別人現在做正確的事,我們要表揚、要鼓勵。是這樣的話,安祥就很容易保持了。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人人調和」,你們能做到這四句,你必定會為自己開創一個幸福的人生。你若是不能做到,腦子裏都是邊見,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得」就是「失」,不是「善」就是「惡」,不是「人」就是「我」,都活在二元的邊見裏,心就會亂,久而久之神經衰弱,修行也沒有辦法修行了,用功也不曉得怎麼用了。「煩惱就是菩提,眾生就是佛」,你要把一切二元的變成了一元,一切的邊見都會離開,變成中道。


十八、中道是四種意識的中和,也就是安祥

  真正中道的意思還不是說離開兩邊走中間,不是這個意思。中道,《中庸》上講得很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這兩個字很好,雖然那時候沒有化學課,他也懂得中和。你把一瓶醋,裏面放五十公克的蘇打粉,搖一搖,它不是就發熱了嗎?等到它冷卻了以後就變成白開水了,既沒有鹼性也沒有酸性了,這叫中和。

  修行怎麼個中和法呢?有很多人修行都看錯了,做錯了。

  第一個睡眠意識,比方說我們睡覺有睡眠意識,不是作夢,要不就是無記,但是意識在,意識若不在,那就是死人了。若說「我們不作夢,所以沒有意識」,那睡眠學習機有什麼用?賣給誰呢?所以說人有睡眠意識。

  第二個相對意識,人醒了,就是相對意識。什麼都是相對的,人我、得失、是非、好惡……,一切都離不開二元的相對意識。

  第三種意識,就是獨我意識。把自己的心,卓然獨立於物外,不與萬法為侶。很多人以為這就是到家了,這是第三步,不要弄錯了。等到你卓然不與萬法為侶,只有自覺,這個叫獨我意識。

  第四種意識,叫無我意識,也叫客觀意識,「萬物皆備於我」,一切存在都是我,無處不是我,處處都是我,所以「如來正遍知」--真正的、普遍的都知道,是上帝的全知。

  他們錯在什麼地方呢?錯在他們認為一個人醒了之後,睡眠意識該丟掉;人到了獨我意識,相對意識就一去不復返;人到了客觀意識的時候,就沒有獨我意識了……。

  其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人到了「尼爾巴拿」(涅槃)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無我意識——客觀意識。「尼爾巴拿」就是涅槃了,涅槃的時候,那只有客觀意識了,其他的那三樣意識都丟掉了。但是人沒有到涅槃以前,我們活在這個現象界,當你睡覺的時候只有睡眠意識,其他的三種意識不出現,但不是不在;當你醒來以後,只有相對意識,但是獨我意識跟客觀意識不出現。

  我們修行要修行什麼?當我們醒著的時候,我們要帶著一點睡眠意識;當我們獨我意識完成以後,我們又涵攝、包容了相對意識;當我們安祥到某種程度,見性以後,認得真我;哪個是真我?知道了那是原本的本心原態,然後這個真我又涵攝、包容了獨我意識。這樣的相互沖淡的結果,就變成了中道,這個中道是什麼呢?就是安祥。


十九、保持安祥(正受)與解釋安祥(正見)

  你們不要懷疑,不要再找了,只要保持安祥,就是參學事畢。而安祥就是老師的心,你們認為老師見性了,那你們也見性了,你們跟見性沒有差別。問題就是說──你會解釋這個安祥,你就有正見;你若保持這個安祥,你就有了正受。有了正見與正受,你就可以起飛,就可以超越,就可以既存在又超越,既入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那就活得極為瀟灑,極為藝術,你的生活就充滿了詩情畫意。人人都應該活得詩情畫意,之所以缺少詩情畫意,就是他不解脫,捆得太緊,太不自在,太多的無奈煞了他的風景,所以他就沒有詩情畫意。

  當然,安祥禪還有個附帶的作用,你一切的壞習慣都容易丟掉。只要你有了安祥,你什麼都可以放棄,你可以不抽煙,你可以不喝酒,你什麼毛病都可以放得下,它都不會再拉緊你不放。


二十、安祥禪的三個階段(禪定)

  安祥禪大概有三個階段,以前我講過,但沒有講得很詳細。

  當你接近了真正的禪的時候,你就產生了離執禪定,常獨行,常獨步,走到西門町那麼熱鬧的地方,好像一個人來往,外面的東西不再干擾你了,你對它也不執著了,這個就是離執禪定。這個叫「途中」,不是「寶所」。很多人以為這個就到家了,沒有!因為逢機遇緣,他的老毛病還會發作,因為病根沒有去掉。所以在離執禪定的階段才是反省最好的時機,要反省找到自己的病根,乃至於反省得很好,很由衷,而不帶一點勉強,感覺這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自我發掘、自我認知,這是一件好事,那你慢慢地就知道自己的過去世。你看我對各位絕對沒有妄語,各位都相信我。我反省到最後,回憶起我一歲在炕上爬(在北方是炕),我媽媽在做衣服,當時的聲音、笑貌……,再反省,就想起當時我怎麼出生的……,我就知道「噢!原來我是誰」。

  所以你若徹底地、真正地反省悔改,把你見不得人的事曝光,找個年紀大的、年高德劭的人給你證明,那你這個病根就拔掉了,然後再繼續地反省……,就很快地見性。以自性為真我,以本來面目是永恆不變的我;這樣的認知、肯定,把那些分別心、貪圖心、恐懼心、嫉妒心……通通除掉,那不是我,那是表面意識,是機械慣性,是荷爾蒙在作怪,所有操縱你的都是一部機器。新兵槍一響,就要拉肚子,因為膽汁大量分泌增加了腸蠕動,它就是一個生理的機械作用。人,是六十兆細胞堆積的一個化學工廠,不斷地秒秒燃燒,秒秒發生化學變化,而且人也會產生物理變化,人就是被這個機器操縱。鄉下人罵人說「你這個沒用的、造糞的機器」,沒有錯!人就是這樣的,人不斷地製造水肥--它不只製造水肥,還有高級產品呀。

  離執禪定到了去執禪定,到最後一無執著,活著只為責任義務,死了任務解除。而人是不會死的,「不會滅亡,反得永生」,人是不會死的。

  離執禪定、去執禪定、無執禪定有什麼事相呢?還得理事一如呀,理事是不二的。到了離執禪定,人就瀟灑自在了,氣色會變好,人際關係會改善,事業會通順。到了去執禪定做完了以後,他不再作灰色的夢,作的是彩色的夢。隨著你的反省、去執去得徹底的程度,來決定你夢中的彩色。人不是不作夢的,你看蓮池大師寫的《竹窗隨筆》,他也作夢呀;大慧宗杲禪師、克勤圜悟禪師……他們也作夢呀!夢見六祖呀!孔子沒有夢見周公,他認為自己衰老了。聖人照作夢,作夢不是個壞事,但是夢境迥然不同。到了反省得很好,到了去執去得很徹底,他作的是彩色的夢,伊士曼天然七彩,花紅柳綠,不再是模糊一片,乃至講的話記得清清楚楚;再進一步,知道我在作夢,我在作夢(強調)。知道自己在作夢,而自己還沒有醒,自己還在欣賞,那個就是什麼?那個叫「法性土」,那是真實的,那不是作夢了 。

  到了無執禪定的時候,一念三千,用你的念力就能改變事實;心量廣大,手一結印,一唸陀羅尼就發光,叫「海印發光」,這是可以驗證的。到了無執禪定的時候,所有接近你的人都能消業障,都能增福慧。

  抱著一顆安祥心,念什麼經、念什麼咒,就能立竿見影地感應。沒有安祥心態去念咒,不靈。為什麼不靈呢?說你手結個印,結個印是什麼呢?是天線;陀羅尼是你打電報的摩斯符號,但是你沒有電,沒有能源。念了半天,在那裡猛敲榔頭,電報發不出去。你要能給它發出去,這就需要能源。能源是什麼?就是安祥。


二一、壞靈氣及其因應之道

  像這個事情(壞靈氣)很難避免,在修行沒有圓熟以前,力量不夠大,他就會遇到這個壞靈氣。什麼是壞靈氣呀?所謂的靈氣,就是心靈之氣,就是念波,想念會產生念波。曾子的母親想念曾子,找不到他的人,一咬手指頭,曾子在外面心疼,就回來了,這就是念波。我們念佛也是念波,一念三千,超越了三千大千世界,到了佛那裏去了,這叫念波。

  所以你平常參加那種場合,應該念念自覺,用安祥保護自己,就夠了。用密宗的方法,就是觀想自己有一個光幕,自己活在光幕裏面。這樣的話,只是一種方便。想要自己秒秒不失安祥,就減少說話的機會。少說話,多微笑。


二二、佛與外道的不同

  佛教當中有許多傍佛外道,也就是說他是外道,但他說他是佛,在這個末法時期,這樣的很多呀!佛與外道的差別在那裏?外道是講究吸天地的日精月華。既然利己,就必定損他。損他的事應該是不幹,應該是不幹才對(強調)。

  佛跟外道有什麼不同呢?外道總講究「盜」--盜天地的精華;而佛只付出無償之愛。密宗的最高的本尊大日如來,為什麼叫「大日如來」呢?說祂像太陽一樣,付出無償之愛,平等法施。你看看,我們用自來水要繳費,我們幾千年來沒有自來水,我們人類還愈來愈多呢!也沒有說大家喝了井水就死掉呀!我們用電燈要繳費,幾千年來我們沒有電燈的時候,我們用植物油、用煤油都可以呀!沒有電燈可以活,沒有自來水也可以活,而沒有太陽就不能活了,沒有太陽,食物鏈就斷了,草食動物沒有草吃,肉食動物沒有肉吃。而太陽是免費的,無償之愛,最不可少的,而且最不要錢的,而人類還最不知道感激。

  真正的佛法是無償之愛,不需要什麼條件,又叫「平等法施」。《六祖壇經》也講「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如太陽處在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邪宗」就是自私,我執呀!他們不斷地想去吸收天地的日精月華。

  你修正法,最後會變成半透明的人,剔透玲瓏。人學正法到了死以前就會變成半透明,那怕你皮膚再粗糙,你死的時候都變成半透明,變成粉紅色。因為我們這個人是個原子細胞堆積的肉體,死了幾天就腐敗了。但是修行人不斷地從金剛界獲得法身的素材、永恆生命的素材,永恆生命的素材跟原子細胞靠得很近,就把原子細胞的質提升了,儘管死的時候,它(本性)並不帶原子細胞,但是他(肉體)的原子細胞已經跟普通的原子細胞不一樣了,他(肉體)如果火葬,就會出現舍利;如果不火葬,留全身舍利,他就肉身不壞。你看六祖,也沒有藥水泡製,也沒有在沙漠脫水,他坐了一千幾百年了。


二三、修行人不能有私心

  這樣的宗教很多啦,連上帝的《舊約聖經》也一再地說:「你們不要睡覺,你們不要作夢。」大家都說這是廢話--「起碼我看聖經的時候,我都沒有睡覺」,其實你在睡覺。你沒有覺醒,你就是在睡覺,你整天幻想,作白日夢,你怎麼沒作夢?《新約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說:「你們有的,我會給你們更多。」我問了好幾個神學院畢業的,他們說:「這個,我們都不敢隨便解釋。」

  真正修行的人,他是把這一顆道心全部奉獻,為眾生而活,他要有這種心。所以密宗有很多方便──施食法門(加持施食)……,像這些是要結眾生緣,要超渡那些幽界、靈界的人,有很多方便。

  你們修行,絕對不要存有一毫私心。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的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人不要「求」,只要「復」,經上講的「還得本心,復得本心」,恢復你原本的心態就對了。恢復原本的心態以後,秒秒安祥,秒秒健康,秒秒有福氣,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二四、不能接近外道

  所謂「以境驗心」呀,有一天你到了談笑自如,而又安祥多多的心態,這個就是「讚」(很棒或很好,閩南語)!到了這個程度,要以境驗心,不要逃避,要面對。但是有外道的地方不要去,因為外道是不斷地發揮陰暗的念波,不斷地產生負值,它跟你的正值正負相消了,所以不能接近外道。我們不是排斥,物以類聚,我們跟他們不同類,敬而遠之,跟他們很客氣,不要批判。


二五、學佛法應該一門深入

  實際上,「除了方便,沒有究竟」,沒有什麼叫做「法」的。釋迦牟尼佛說:「法,本法無法」,原本的法什麼都沒有。你到了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是桶底脫落了。那個要證,那個不是說說而已。

  學佛法,只能一門深入,你不要又跟老師學安祥禪,又要找法師聽講經。像這樣的話,兩個不同的東西會對消掉。你若要跟著法師就一面倒,跟著老師也是一面倒。你一面倒的話,它會有結果。你不一面倒的話,你什麼藥都吃,結果是哪一種藥吃錯了,都不知道,那就沒救了,沒有救了(強調)。


二六、心靈的光明度決定到天堂或地獄

  講到地獄,這個宇宙是非常公平、公正的。譬如說游泳,我們不要拿那些不會游泳的人舉例,就找幾個游泳選手來舉例吧!一個人給他背十公斤,一個人給他背二十公斤,一個人背三十公斤,一個人背一百公斤。背一百公斤的人一下水,什麼蛙式、自由式……,都不管用,一下水就沉底了;那個背二十公斤的人還可以勉力掙扎;那個背三十公斤、五十公斤的人也不怎麼可靠,掙扎幾下就下去了。那給他背的東西代表什麼?代表「業」,「業」重者先沉呀!「業」就是一個人從生到死,生活、語言、想念、行為的累積。一個公司一年的業績好不好?就是這個公司一年做了些什麼?一年經營累積的結果就是業績,我們人的業也是這樣。

  人為什麼會有業?起惑就造業。起惑,它明明是假的,你說它是真的,你硬要說它是真的。真實的是永恆的,原本沒有,最後還是會壞。那「一真」的東西是你的生命,而你放棄你的生命,捨己逐物,逐物而沉,逐相而沉。

  地獄的門是開的,但是它只歡迎有緣的,說你具備下地獄的條件,「緣」就是條件呀;具備了下地獄的條件,你想逃避都不可能。如果他們十個都是游泳的冠軍選手,而你只會學狗爬式,他們都背二十公斤、一百公斤……下水游泳,沒幾下子就下去了;而你徒手下去,保險你不會淹死,你得救的效果比他們好,雖然姿勢不怎麼美,但是安全度比他們高。所以想摸摸地獄、接近地獄,大可不必,沒有這個必要,而且這是不由人的。你假如說「地藏王菩薩下地獄」,沒錯,他是去教化幽界,但是他把自己的光都聚集到、收斂到跟地獄一樣,暗淡得很,他才能下地獄。如果你沒有這種方便,你下不了地獄。你下地獄,破壞地獄--你去大放光明,地獄非地獄,就變成天堂了,那就不對了。所以這個大宇宙的秩序、法則是井然分明的,絲毫不會混亂的。

  如果人不下地獄而到天堂,要用什麼標準呢?那不是看你做了什麼好事,都不問這些了,只看你的光明度。你的光明度跟地獄相同,那樣的光你只好下地獄了,因為只有地獄你才能生存呀。你心裏的光明度好像晚上六點多鐘、七點鐘的樣子,是幽界。幽界就是陰間,就是陽間的翻版,也就是你陽間生活的投影。那還是活在慣性裏,你是賣粽子的人,你到陰間還是賣粽子;你是做「麻糬」的人,到陰間也是做這個,那是一定的;開計程車的人,到陰間還是開計程車……。而你心裏的光明度好像早上三點半、四點鐘的樣子,是靈界。靈界的人就比較自在,靈界是什麼?是城隍、土地。再高級的就是神界,那是什麼?心裏的光明度像早上十點鐘、九點鐘的樣子,是神界。神界的人白天可以跟人共存,不是神界沒有辦法。再上去,到了金剛界。到了金剛界,光很亮,睜不開眼睛,一睜開眼睛,就瞎掉了。一般人接觸那個光……,有時候你看那個發光的人看久了,你發現他臉上有層霧,他臉上好像有層薄霧,那是什麼?那是光粒。你為什麼只看到光粒,沒有看到光線呢?因為你不適應那種光,所以它就變成光粒。

  我們禪學會的氣氛非常稀有和殊勝,你們感覺到沒有?不可能有任何地方給你坐在禪學會的感覺。你到禪學會來,如果你業障太重了,你可能沒有什麼感受;但是業障輕的人,你來了以後,你馬上就紅光滿面,坐在禪學會裏面,臉上發燒,一定有這種感覺,那就是光明。


二七、得正見的方法

  你過去求知,知道的那些道理都是錯的,所以你沒有正見。而今天我告訴你一條最簡單的路,就是老師講詞裏的話,你把它接受作為自己的見解,你看東西都是這麼看,你若講話也是這麼講,就不會錯。


二八、要提升安祥度並杜漏

  這個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安祥度不夠,太著相了,做事情也著相,對人也著相。你若是安祥度深的話,那就有金剛心。有了金剛心,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只活在責任義務裏,求心安就夠了。你現在要努力提高安祥度。

  什麼叫安祥度?安祥我們說得通俗一點,說得不藝術一點,這個「安祥」就是說你並沒有喝酒,但是感覺有點飄飄然,這個叫「離執禪定」。「離執禪定」是禪定的起點,也是古德說的「身去身來本三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安祥。

  你若能夠行住坐臥不離安祥,你就不會執著,不會起分別,一切就淡化了。因為你起執,太執著,不能淡化,所以就有這個毛病、有這個問題存在。而執著不淡化就是安祥度不夠,只要有了安祥,就事如春夢了無痕,「過化存神」--過去的沒有了,現在保存的是生命的功能——覺性。「過化存神」就是莊子講的「用心若鏡」──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男人來了是男的,女人來了是女的,你臉上長幾個雀斑,清清楚楚,但是你過去了,絕不感光,絕不留影為念,像這樣的話,人就活得瀟灑、自在,修行才省力。你不要做什麼都執著,對人也不要執著,所以安祥度要提升。

  安祥度若要提升,業障若不深的人,唱唱《自性歌》、《安祥歌》就夠了,每天唱;修行很好的人,你們就要唱《杜漏歌》。你修行修得很好,出現漏洞都漏掉了,那不是前功盡棄了?所以要多唱《杜漏歌》。漏洞是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杜漏歌》裏面講的那幾個,你能做到了,你慢慢的就不漏了。真無漏,到了漏盡,那就是到了「無執禪定」,那就是涅槃,那就到家了。而拖著肉體的涅槃是「有餘涅槃」,離開肉體的涅槃叫「無餘涅槃」。